原创: 青藤老崔 青藤玉舍
郭德纲相声里说:
包子吃馅儿,尿炕看片儿,评书听赞儿。
见来人,好相貌,
威风凛凛九尺高。
虎头巾,头上罩,
一朵红缨顶梁飘。
身上披,箭袖袍,
一条宝带围在腰。
弓在囊,剑在鞘,
上镶珠宝放光豪。
黄骡马,透骨龙,
四蹄蹬开快如风。
面似火,眉如弓,
两只凤眼亮如灯。
长得好,五官正,
三结长髯飘前胸。
这是单田芳老爷子评书里的武将赞儿,
这一段贯口下来,
人物马上就立在面前了,
每听这种赞儿,
都不得不佩服汉字的精道。
而且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形象,
比如我洗脸照镜子的时候,
总能想起单老在《白眉大侠》里,
给白云瑞的绰号:
玉面小达摩。

开个玩笑,人到中年,
尽管我每天在雕刻玉面,
但自己的脸,
已经基本上没什么玉质感了。
身心状态虽然还没到,
宠辱不惊的境界。
但也能在喝茶抽烟之间,
透出一股云淡风轻的劲头了。
以前会追求,
自己大肚能容天下之事,
现如今,
除了家中老小和厂里手艺,
大肚也装不下太多事了,
怕消化不良。
.jpg)
说到消化,
想起自己热爱美食。
那会听单田芳老爷子的评书,
《栾蒲包与丰泽园》。
(原著小说作者黎莹),
念想着百年老字号,
京城八大楼之一的“丰泽园”,
葱烧海参,福禄寿喜等等,
一道道招牌菜,口水是咽不停。
当然,
年轻的时候吃过见过的少,
听一段报菜名都解馋。
后来吃喝都不是重点了,
“老字号”这仨字的风骨,
以及老手艺人的尊严,
我从最初的仰慕,
一点一滴的体悟到几许悲怆。
曾几何时,
咱中国人看重字号,讲究字号,
一个名号,
就能代表一切,
就是正确、信任、尊敬。
创立个“百年字号”,
那得是几代人励精图治外加老天爷赏饭。
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
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。
这对联挂起来念容易,
坚持做一百年试试看。
真难啊。
.jpg)
同仁堂很伟大,也很幸运。
像丰泽园这样的老字号,
经过了多少天灾人祸,
活到那个“什么革”的年代被砸了个稀烂。
里面的几位国宴名厨,
被强行拉到大街上,
蒸窝头,擀面条,烙大饼,临街叫卖。
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无情。
大家琢磨琢磨,
自己的城市还剩多少老字号。
只有门脸和牌匾不算啊,
得活的有人样儿。
咱今天玩命讲品牌,
能不能把有底蕴的老字号拾掇拾掇,
不只图空名,也图个真好。
.jpg)
《雨露丰泽》
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,
咱们的老字号,
自古是家族经营,家天下的多,
前人栽树后人乘凉,
老爹这辈牛逼,
富不过三代也是史实。
百年老店,
很多最后就是一代人的买卖,
老掌柜与少东家,
就跟皇上与太子一样,
多大的国家与产业,
手递手都没那么容易。
200回的评书,
能说尽一个百年的老店,
现实中的咱们,
还得亦步亦趋的望着一百年后的坐标,
默默念着,
手诚则行,心诚则灵。
.jpg)
还拐回到评书,
“凡有井水处,皆听单田芳”。
老爷子就是这么厉害,
他老人家已仙逝,
评书会不会也跟着仙逝,
真不好说。
手艺人,
有时候也是一代人的手艺。
这到不是悲观,
大家可以自己想想,
多少年才出了梅兰芳呀。
手艺成就字号,
字号留住(推动)手艺,
这才是个良性的循环之路。
吾辈琢玉共勉。
别急,再聊几句。
咱过日子,
终究过不成评书那样,
一到关键时刻,
就给听众来一扣儿,且待下回分解。
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下回,
好事也罢,坏事也罢,
就得当场分解,就地决断。
咱都是说书人,
玉是我的惊堂木,
您呢?